垃圾“绿色处置”为城市环境“减负”

2023-02-17 05:51:38 来源:新华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本报记者周成瑜

苏州市吴江区八坼街道长白荡大桥南侧,一栋栋气派的现代化厂房错落掩映在林荫碧水之间,倘若不经介绍,很难想象这里竟是城市垃圾的“终结地”与“涅槃场”。每天,来自吴江各地的成吨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工业固废、市政污泥等汇聚至此,经过一系列无害化工艺处理后,转化为清洁电力及沼气、生物油脂等资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为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无废城市”已然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热词之一。去年,苏州还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承担起加快探索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使命。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苏州城区最大板块和战略纵深所在,吴江自觉高擎“无废城市”建设先锋旗帜,瞄准垃圾终端处置这一关键环节,积极整合已有资源,大力构建与“无废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处置体系,让城市产生的各类垃圾找到“合理归宿”。

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是“无废城市”建设的要义。早在2016年,吴江就与环保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吴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逐渐告别垃圾填埋处置的历史,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转型。

走进吴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吊控制室,透过钢化玻璃幕墙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垃圾仓,里头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颇为壮观,但外面却闻不到一点异味,一旁的工作人员正操控抓斗,像抓娃娃机一样把完成发酵的其他垃圾投入焚烧炉焚烧。吴江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宁锋介绍,厂区采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焚烧处理工艺,烟气排放全面执行欧盟2010标准,渗滤液处理达标后全部回用于厂内循环冷却水系统,在确保环保的前提下,项目每日可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每年可发电2亿度,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些年,伴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如火如荼推进,餐厨废弃物的精细化处理被吴江提上议程。2019年6月,总投资1.14亿元的吴江餐厨废弃物处置PPP项目投产,可日处理餐厨垃圾190吨、废弃油脂10吨;2020年12月,总投资0.38亿元的吴江厨余垃圾协同处置项目紧随其后落成投用,可日处理厨余垃圾300吨。这两个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联动共建,比如项目产生的固渣均会送往该厂进行焚烧处理,产生的废水通过厌氧系统后进入该厂水处理中心进行处理等,彼此在管理、工艺、公共设施上打通壁垒、协同共享,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

不同项目的协同联动,开辟出吴江垃圾终端处置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一个功能集聚、资源共享的“垃圾处置综合体”开始显现雏形。2021年11月,吴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容建设项目启用,在国内率先实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及污泥多项废弃物大比例协同处置,可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一般工业固废及污泥1500吨,年发电量约5.4亿度。与生活垃圾由政府统一收运不同,一般工业固废需先由产废企业自行分类、安全暂存后,通过“吴江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管理平台”下单预约回收,第三方单位上门接收并运输至分拣中心进行称重、分类打包,再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安排统一车辆将不可资源化利用的废料转运至厂内进行无害化焚烧,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业固废处置流程。

眼下,这一“垃圾处置综合体”的服务能级还在继续扩大。最近,与吴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容建设项目一墙之隔的吴江建筑再生资源处置项目正紧张进行设备调试,正式投用后将有效补齐当地建筑垃圾处置短板。据吴江区市容环境管理中心副主任钱惠胜介绍,该项目包含一条建筑拆除垃圾生产线和一条建筑装修垃圾处置生产线,通过物理分选、机械破碎、振动筛分等工序,每天可处置建筑拆除垃圾及建筑装修垃圾各1000吨,并产出再生骨料、金属、可燃轻物质等可利用物料、可燃类物料,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运行如此庞大多元的垃圾终端处置体系,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为此,吴江区城管局除了每月组织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消防救援、卫健等部门对各项目进行清单化集中考核外,还搭建数字环卫智慧系统、餐厨收运系统智能监管平台开展实时动态管理,并在省内率先采购相关独立第三方监管服务,派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24小时全天候、全时段、立体式全过程监管,打出了“部门联合+数字远程+专业队伍”的一体化监管“组合拳”。吴江这一经验模式曾被中国城市环境协会授予“环卫行业示范案例”,受到广泛推广。

从最初与环保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以焚烧发电破局“垃圾围城”,到后来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吴江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置体系建设之路始终贯穿着一个“敢”字。展望未来,当地将以“四敢”精神为引领,加快探索垃圾处置终端园区化建设路径,以更高的项目集聚度、更强的工艺协同性、更精细的处置转化力,筑牢垃圾治理“最后一道关”,为城市环境再“减负”。

标签: 垃圾处置 固体废物 生态环境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