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朱 玺
日前,科学教育的创新探索性课题——“科素课堂”在第8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亮相。围绕“科素教育的探索之路”这个话题,未来少儿教育研究院科素工作组副主任金玲玲和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展开访谈对话,就科学教育的新概念、新模式、新思路,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并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在金玲玲看来,双“减”时代,还要进行科学教育“加”法,这一“减”一“加”体现出当前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减’是减掉不必要的学科负担。”刘兵表示,“表面化的疲惫学习战术已经被证明是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近几年科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一直在增加,这是科学教育‘加’法的一种体现。”
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什么是科学素养?刘兵解释,科学素养不是一个单一构成的词语,而是一个比较多元、融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含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还包含了更多对科学学习思想性的探索。
在如何培养科学素养的问题上,金玲玲和刘兵都强调跨学科思维和问题意识。“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细化的分科,人们为了方便认识自然界从而以特定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才形成了如物理、化学等不同的分科。”刘兵认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应逐渐融入学生的科学教育过程中。
金玲玲则强调,如果生硬地加入跨学科概念,只会降低学习效能。“所以‘科素课堂’以项目制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跨学科。与其说跨学科是学习目标,不如说是过程性特点或工具,其目的是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来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
刘兵认为,理想的实践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从最初的预构想,到整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验证,再形成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强调,科学教育不仅要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更希望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模式。“知识有可能会被遗忘,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这种思考问题、探索自然的方法,是会沉淀下来的,包括对自然、对世界的价值认知,都将伴随一生。”
作为“科素课堂全国校园行”首站访谈的关联活动,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组织了辖区内40余所学校的科学教研员、科学教师,参与了“科学素养实践导师成长计划”,集中展开了“新时代背景之下科学素养教育如何落地校园”的实践学习与研讨。
据了解,目前科素课堂项目已在全国100多所学校落地,覆盖了近50万名学生,“科素课堂全国校园行”活动将持续开展,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科学素养的高品质人才”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
标签:
滚动